返回網站

2021年 中文佳作_走進你的故事書

單位 ‧ 作者 / 5D安寧病房(癌醫) ‧ 孫詩雅

· 醫學倫理,安寧緩和醫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

〈50幾歲,乳癌,女性,情緒支持〉,學姊把資料遞到我面前,叫我去會診,對於當共照師初出茅廬的我開始緊張的查詢更多病史資料,帶著忐忑的心踏進病室。

坐在病床上,穿著病人服的她頭髮顯得稀疏,故作鎮靜的自己向阿姨打了聲招呼,阿姨抬起頭來,嘴角上揚,眼睛笑成彎月狀的熱情回應我:「嗨!你好」,招呼我坐在她身旁,親切感掃去了我眉宇間的緊張;端看的阿姨的五官,臉上有著不知道紋綉了多久而退色的眉毛和眼線,唇色紅潤,雖是腫瘤化療病患,卻容光煥發的模樣,像一般親切的長輩。

「阿姨,你好,饒醫師說要請我來關心你,我來跟你聊聊天」我說完以後他點點頭,邀請我坐下。

看似平凡又親切的阿姨,吐露著她的生命故事,走進她的人生隧道,讓我瞠目結舌的無法表達。

阿姨身在歌仔戲世家,本有自己的戲班子,生活無虞,但因為賭博揮霍殆盡,年紀尚小的阿姨為了幫忙家中生計,也為了償還債務,到了父親友人的歌仔戲團演出,當時歌仔戲班的生活是全台跑,演員們不論是吃飯、睡覺甚至是換衣服通通都是在後台解決,可能也因為如此,班主對阿姨產生了情愫,然後…

「然後他就強暴我了。」阿姨說完這句話,露出淺淺苦笑,但眼眶裡淚水卻在打轉;這樣的情緒讓我皺起眉頭,心情有點沉重,雖然不在那個年代無法理解,但身為女生,是多麼悲痛的一件事,簡短的一句話卻感受到很多情緒和無奈。

過不了多久,阿姨懷孕了,班主是有家室的人,在那個年代風氣下,未婚懷孕是一件很嚴重的事,為了名聲為了錢,父親收下班主的「聘金」,讓阿姨嫁給了班主,當了小老婆;因為大老婆的忌妒,讓阿姨常常被欺侮,家中的家事一手包辦,偶而還會被嘲諷和身體上的凌虐,寄人籬下的感覺每日漸增,曾經逃離家數年,又回到那個家,尤其是當阿姨生病,罹患乳癌後,「大老婆」依然在每天詛咒他早點死,說到這,阿姨眼眶裡眼淚從臉頰滑落。所幸,雖然這樣的背景下無名無分跟著這位名義上叫「先生」的人生活了一輩子,但阿姨說,先生對自己的兒子很好,比起其他的子女還要好,已經覺得很有價值了。才剛說完,有位20幾歲的男生走了進來,打過招呼後,原來是阿姨唯一的兒子,看上去雖個子不高,年紀也不大,身上卻透露著超齡的成熟感,阿姨熱切的介紹自己的兒子很懂事。因為不想依靠「那個家族」,所以高職畢業,很早就脫離家庭,遠從中部到北部又到南部,也因為兒子在南部又從乳癌病友群組中聽聞饒醫師醫術,故輾轉來到南部治療。

「阿姨,跟先生生活了一輩子,你愛他嗎?」我忍不住問了這個問題。

阿姨聽完,苦笑了一下,然後望向遠方,笑而不答。和阿姨聊完後,和兒子聊聊,他說他很捨不得阿姨生病受苦,甚至是「那樣的過去」,雖然因為戲班生活忙碌,自己也很早就離開家裡打拼,和媽媽聚少離多,但和媽媽感情很好,這次媽媽因為治療的關係搬來和他一起住,可以互相關心照應;對於爸爸,他沒有「恨」,不論上一輩的恩怨糾葛如何,至少他可以感受到父親的疼愛,說著說著還說了一些他對人生的規劃和金錢的運用,他很明白若媽媽走了以後,只剩他一人,所以很期待自己以後可以建立起一個家,不像自己原生家庭如此複雜的「家」。

阿姨仍持續進出院內治療,偶爾的追蹤關心,約莫過了數月,再見阿姨,已經臥床不會說話了,在旁邊照顧的是兒子。阿姨和之前容光煥發的情況差很多,臉色蒼白又暗沉,頭髮依然稀疏,身體浮腫,四肢也水腫嚴重,走進病床時打招呼時,她也只看了我一眼沒有回應,彷彿我們從未見面的陌生人。兒子說因為治療一直無法得到好的療效,在家中不自一人時又跌倒,身體越來越差,且因為覺得辛苦努力得不到好的結果,所以情緒越來越憂鬱。

我把兒子叫出病室外:「媽媽的病況你覺得如何?」

兒子皺著眉頭:「我知道媽媽的狀況不太好」

我:「那你對於媽媽的治療有什麼想法?」

兒子:「我知道已經沒辦法再做很積極的治療,我不想要急救,想讓媽媽舒適就好,之前媽媽已經買好身前契約和交代完後事了。」對於一個22歲的男孩,這段話講得如此堅定,即便是個沉重的決策,沒有搖擺,沒有稚氣,沒有優柔寡斷的語氣,對於他唯一的母親,他也想要她不受苦的度過最後一段日子,畢竟上半輩子已經夠苦了,所以他捨不得,但他選擇放下一些「捨不得」換取媽媽的「不痛」。後來協助兒子簽妥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後,在兒子的同意下轉入安寧病房照護;在安寧病房照護約3星期後因為阿姨的病況仍持續平穩,故轉至外院安寧病房續照護。

「媽媽剛剛走了」單位公用平板的LINE上,跳出一段訊息……

兒子說媽媽凌晨的時候呼吸越來越慢,告知護理人員後,通知父親,靜靜的陪在媽媽的身旁,然後慢慢的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上安寧相關課程時,講師們除了講授課程內容,多的是「生命故事」,我常常笑稱「安寧人就是有一百個故事講不完,以後我也有一百個故事可以說。」,很多人總是詢問著我們:「在安寧病房看多了,會不會麻木阿?」,後來我才明白從別人的生命故事中學習,並且自我成長,然後才會更珍惜身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