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拂過,清晨與黃昏帶有一絲涼意之時,即是各專科熱鬧的招生季節。精美的文宣、高級的獎品,引人注目的薪資福利,又或是愜意的工作品質,都讓人不禁心生羨慕。反觀論壇上一面倒的負面評論,昭示著兒科的寒冬正在來臨。
如果有一天,不再有兒科醫師,那將是醫界的嚴冬。醫師公會報導,2022年執業兒科醫師合計3777位,半數在基層診所服務。相較於前一年,執業人數僅增加0.003%,與同期的科別有不小的落差。急診醫師們與我們同病相憐,人數不進反退。回溯過往,兒科也曾一度崛起,但健保給付的競爭,讓自費項目稀少的兒科,逐漸落入選擇的後段班;少子化的危機,讓後進憂慮未來薪酬的維持。「學姊,我下週可以請假嗎?OO科那天面試。」兒科組學弟面帶歉意的詢問;「雖然很喜歡小朋友,但我爸是兒科醫師,他建議我選擇其他科別」,學妹如此感慨;打探新進醫師選科意向時,學弟妹嘴角的弧度令人玩味,「學姊,雖然兒科工作氛圍很親切和善,但不適合我」。同事們之間苦笑著打趣,政府應該為兒科醫師設立珍稀動物保護法,就如同石虎復育一般,維護醫療界的生態多樣性。今日的兒科醫師,有如冬日的枯樹,碩果僅存的黃綠葉片也搖搖欲墜。
春去秋來又逢冬,季節隨著時間流轉;潮起潮落,世界大局的洪流中,渺小我們也只能隨波逐流。即使生而平凡,我也想成為故事裡的英雄。在商周最新一期的專題之中,一位住院醫師發下豪語,要在離島建立兒童加護病房,陪孩子長大。就現實層面來看,這的確是極為困難的一條道路。但是透過文字,我卻看見他,光芒萬丈的背影。想起當時選擇兒科,決心餘生要用愛守護孩子們快樂的笑容,見證他們的成長,與他們攜手走向光明的前路。加護病房值班的夜晚,每當電話鈴聲響起,我們快速整裝出發,乘坐急行的救護車,如一束刺破黑暗的光,將新生兒帶回加護病房。產房中每一聲響亮的啼哭,都能讓大家散開心中陰霾,綻放舒心的笑顏。新生兒病房中,有一面滿是彌月小卡的公告牆,我們都習慣湊在牆前,爭相回憶孩子的照護細節;小病人回診追蹤時,住院醫師們更是會呼朋引伴的到門診探視,看著他們徐步走來,總有莫大的成就感。我們也曾是他們生命中的英雄,為他們驅逐黑暗,點亮生命的光彩。
「我雖行過死蔭幽谷,也必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阿心(化名),是我印象十分深刻的病人。出生就被診斷先天性心臟病的她,在台大醫院開刀治療後,選擇回到南部繼續照護。因為無法維持呼吸功能,所以放置氣切管並使用呼吸器;進食障礙也讓她仰賴胃部餵食管,以獲得適當的營養。諸多的醫療需求,讓她小小年紀就遠離家人,獨自待在加護病房長大,僅僅在早晚短暫的會客時間中,擁有家人的陪伴。於是,我們努力成為她的家人。護理師為她添購陪伴的玩具、漂亮的服飾;上班時,為阿心播放舒緩的音樂;住院醫師值班時,時常拿著繪本與阿心共讀;隨著阿心長大,我們和呼吸治療師研究如何延伸氧氣管路,讓阿心可以在病室中踩著滑步車移動;和家屬合作,讓她在病房裡練習汽車座椅與餐椅的乘坐。第一次吃副食品,學會揮手道別,阿心的每個時刻,都有我們的身影。收涎、週歲記念,張張照片都紀錄著我們與阿心的點滴。記得主治醫師當時發下豪語,要讓阿心「走」出加護病房時,我們都抱持著懷疑。隨著她的成長與努力,困難的日子終究會過去。願望實現那天,我們看著阿嬤牽著阿心的小手走出鐵門,外面的陽光是如此耀眼。後來,只要門診追蹤的日子,阿心都會回到加護病房和大家打招呼。她逐漸拿掉了胃部的灌食管與呼吸器,接下來要準備拿掉氣切管。大家都在期待,她開口與我們說「阿姨好!」的時刻到來。我知道,屬於她的璀璨人生,即將開啟一個嶄新的篇章。屬於她的冬天,終將迎接燦爛的陽光。
俗語常說: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這已不適用在兒科醫師身上,在這個兒科式微的年代,我們常笑稱:「兒科醫師就要安貧樂道。」是否後悔選擇兒科?我這樣問自己。急診病人爆量,講的口乾舌燥的時候;在加護病房守著生命徵象監視器徹夜不眠的時刻;當休息時光,被高亢鈴聲驚起的剎那,我都曾質疑過自己的決定。但遇到家長在診間慎重道謝,感謝我詳細的解說,讓他們不再憂慮;看師長們在忙碌之中,仍詳細檢查小病患的身影;亦或是偏鄉支援的學長姐,訴說著家屬對他們到來的感激;種種時刻,我都心生悸動。看著小病人從小小嬰兒到茁壯成長,從牙牙學語到亭亭玉立;見到師長門診中,一家人的身影,「醫生,以前你幫我看病,現在我把女兒也帶來拜託你」。絲絲縷縷的信念,匯聚成冬日的煦陽,鼓舞道路中堅持前進的身影。春日終會到來,枯樹也將萌發新芽。身為年輕兒科醫師,我期許自己能接下師長的傳承,在兒科的寒冬中,散發著溫和堅定的光芒,成為一個令人感動的醫師。也期待後進與我們攜手開創新局面,讓兒科照護不再只是片段的疾病治療,而是精緻化、具個體性且能隨之成長的全人照護。我想,我們終究沒辦法拯救全世界,但能夠成為孩子心中小小的光亮與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