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2022年 中文佳作_慢漫長途,仁心仁術

單位 ‧ 作者 / 義守大學 醫學系 ‧ 華冠穎

· 醫學倫理,醫病關係

內容簡述:

一開始即為為病痛、病症、疾病做出分類,加以解釋三者之異。而後經由不同角度—醫者、病患及病患家屬—描述慢性疾病對於三者以及社會的影響不容小覷。也以此為方向,講述慢性疾病的診療過程與其他疾病的不同,所需要的心力以及方法也有其他所需,其中,「關懷」為重要關鍵。

 

觀後感想:

若以之前自己對於慢性疾病的想法,就屬它是長期性、無法依救治而立即見效的疾病。然而,透過作者不斷分享各種病例以及闡述詮釋,轉換了對於慢性疾病的認知。疾病的產生原因有很多種可能,而尋求治療時大多都著重於救治、根除症狀,但慢性疾病很難讓人見到診療後的成效。

然而,因為與時抗病,不只醫事人員產生內耗,其實對於病患甚至於病患家屬也是一長期消耗。求醫過程的煎熬、燃起希望而後撲滅的折磨、未知領域的恐懼等分分鐘鐘都在消磨心力。所以除了錢財的消耗之外,身心俱疲也已侵蝕病患及家屬。雖說透過看診時的訪談能讓醫者捕捉關鍵字並加以處方,但是身體的病處理了,心理的疲卻乏人問津。在現代醫學還未發展時,以前的出診就類似公共衛生宣傳般,不只處理疾病,對於病人的習慣、生活環境、家眷也都一一列入診斷條件,讓整個診治是趨近病人的交際網絡,十分全面。

現在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可以很有把握解決許多病症時,也已經脫離了病痛中的人性,把焦點全放至於病症上,診斷也隨之科學化但不全面。假設今天救治了酒精成癮而中毒的患者也不能保證下一次他不會再犯,因為酒已經是他生活所需。所以如果換個角度,換個層面,在診療過程中給予鼓勵,與病患站在同一方向,設身處地想想,為他制定長期但有成效的計畫,每天少喝一杯、每週少喝一瓶等,或許病人會覺得醫生不是局外人,不了解自己,反而會因為感謝以及人情的溫暖而下定決心要改善而努力。如此一來,不僅能救治患者,也能使復發率下降,更能創建良好的醫病關係。

其實,「關懷病人」真的是不可或缺的診治過程,除了上述所說與病人處在同一角度外,配合著自己的專業知識,未雨綢繆,減少未來可能發生疾病的誘因,減輕病患的疼痛。且也因為關心,此舉動也或多或少安慰了被醫者、減輕他及家屬的焦慮,更能增加親和力,拉近關係,讓醫者更能全面掌握病況,找出可能引發、誘發的細節並加以處理,才能真正解決病況,處方箋也能更加完善。

生「病」不只會產生病徵,隨之而來的也會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心理,周圍的一切都有可能遭到波折,這些延伸物也是需要醫者們去治癒,因病產生的痛,因痛產生的苦都是需要去注意去根治,這樣才是位合格的醫者。所以在診療時除了解決症狀之外,也應適時給予心理上的支持,這樣對於慢性病患換來說也是一股堅持下去的動力,不再孤軍奮戰。